土木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土木要闻 >> 正文
【暑期特辑】我系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古建筑文化 建立实习基地
时间:2015-09-07

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管理优势,7月14日—15日,土木工程系闽北经济建设发展调研分队赴顺昌国土资源局调研,并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调研顺昌国土资源局   共建实习基地

7月14日,实践队抵达第一站——顺昌国土资源局。陈德亮副局长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国土资源局在城乡建设中的主要作用、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节约用地”是国土资源局工作的指导思路,建设“中心村”是现在的主要目标。国土资源局的主要作用是为筑建部门提供土地用途及其规划,负责城乡规划与土地类总体规划。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以带动经济,国土资源局已经开始修缮当地特色的古建筑群,如元坑镇的文昌桥、关帝庙、妈祖庙、文昌阁等。当地特有的东南亚最大石窟、大圣文化及畲乡旅游更是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脚步。

15日上午,实践队就“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对顺昌国土资源局进行调研。经过详细的了解和协商后,顺昌国土资源局与土木工程系就“建立‘老员工实践教育基地’”、“ 在员工实习及专业岗位数量要求允许的范围下土木工程系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以便招聘录用人员时优先考虑”等方面达成共识,并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

此次协议的顺利签订不但为土木工程系与顺昌国土资源局今后的联系建立了一座稳定的桥梁,更为土木工程系学子的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考察各地古建筑  感受传统建筑魅力

15日下午,在顺昌国土资源局陈德亮副局长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位于元坑镇拥有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昌桥,感受其特色的古文化遗产。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于老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位于文昌桥附近的著名古建筑,如妈祖庙、文昌阁、关帝庙等等。元坑镇最著名的古遗存——“大圣文化”、孙悟空之墓以及有着深刻寓意的古工艺品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当地浓浓的文化信仰。古庙、古井、古碑、古街古巷,最富盛名的东郊陈氏古民居、秀水古民居以及中国仅有的一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宝山寺等更是让队员们领略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为了掌握和反映邵武市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并以资料的形式储存详解和分析增加土木工程系学子对文化建筑的认识,调研小分队于16日来到了邵武的千年文化古镇——和平镇。

和平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是队员们对于和平镇的第一印象,其独特的地形让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了“九曲十三弯”,而众多的用砖木筑成的宗族祠堂:黄氏公祠(睦九堂)、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李氏大夫第;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都是当地特色的民俗;还有其“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无一不透露出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队员们被此深深吸引,兴趣盎然地在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中转来转去,感受着其悠悠古韵。

此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和平古镇浓浓的历史气息,也让大家明白了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老员工应当尽已所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7月17日,土木工程系闽北经济建设发展调研分队来到了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的泰宁尚书第。

据介绍,尚书第俗称“五福堂”,为兵部尚书李春烨的第宅,座落于泰宁县城中央,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主体建筑为五幢,其五道主门呈一字排列,每个宅门额上的石匾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虽然遭遇过洪水的侵袭,但此古第在一番修善后依然保存完好。而其完整的布局,舒畅的流线,左右对称,有序的高低错落,更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运用的淋漓尽致。

这尚书第的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让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了应当如何将传统的建筑理论运用于生活。而当地人民对其进行的修缮保护工作,更让我们意识到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成为了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通过此次调研,木工程系学子对我国传统建筑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保护与综合利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3fa56ad5a2429b7e_副本.jpg

陈德亮副局长(左一)与土木工程系辅导员徐琼(右一)交谈

 

a14841f572a89daa_副本.jpg

双方合影留念

 

7f9fcf165b947b1b_副本.jpg

调研元坑镇古文化遗产——文昌桥

 

20297f00ed9c625d_副本.jpg

调研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和平镇

 

13409e62c31ae46a_副本.jpg

调研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和平镇